創造富于中國傳統精神的現代新農村
鹿窩易地安置小區工程負有三項責任:其一是易地安置,即鄉內多個村寨的易地搬遷、安置;其二是建設新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第三,新址位于烏江峽景區的主入口,小區的建設要具有旅游服務功能。帶著這三項任務,我們對小區的設計進行了探討。
從功能上,小區首先要滿足居住功能。農村傳統民居應該怎樣去體現?在小區的設計中,我們做出“村”、“院”、“墻”、“頂”的答案。
“村”即保留農村傳統民居特色,農村的社會意識形態是以鄉土、血緣、鄰里為單位,在規劃中以適宜尺度、場地的合理布置引導村民之間的互動交流。
建筑形式上,采用傳統民居的院落形式。庭院是中國傳統民居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基本手段是圍合,表現形式是院落。庭院是中國人日常生活的基本場所。庭院代表的不僅是一種居住形式,更是一種情結。建筑可以是多層的并采取一樣的形制,院子可以做出形狀和大小不一的變化,通過這些變化就可以將內、外、主、從等關系表達出來。設計中保留農村傳統的堂屋、烤火間等居住形式,使居住在內的村民產生強烈的歸屬感。
小區在色調上以灰、白、黑為主,不用重彩濃色,并且盡可能保持材料的自然質感。青瓦白墻的色彩,在山水之間及綠樹叢中顯得特別古樸文雅。這種古樸的色彩處理還與中國傳統哲學與審美學的思維有關,黑白是一切色彩之本,一切均含于陰陽,黑白是最美的,最具豐富想象的色彩。
屋頂的處理是極具傳統民居特色的坡屋頂。與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寫意風格相結合,屋面小青瓦的造型及顏色處理所產生的透視效果極大的豐富了小區的居住氛圍,使小區洋溢著一股濃郁的文化氣息。
社會主義新農村民居建設,不是簡單地拷貝和復制中國傳統院落形式。運用于本案,我們不是在進行仿古建筑的設計,我們摒棄過于復雜與太過傳統的斗拱、椽檁等建筑符號。抽取傳統院落中的白墻、青瓦、庭院等符號,重新融合構置進全新的建筑肌理之中,賦予現代院落以生命,使其融入現代生活,成為我們的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沿街的建筑設計中,采用聯排式、開敞式設計,形成一種商業氛圍,與環境設計中的廣場、露天舞臺等一起,服務于旅游,讓游客不止成為過客,讓游客留下來,有玩、有住、有看,有紀念品買。
最后,因當地不產小青瓦,本著就地取材、經濟適用的原則,不得不棄用小青瓦的設計改為灰藍色雙曲瓦,留下些許遺憾。
主要指標:總用地面積47800m2 總建筑面積22050m2 綠 地 面 積20554m2 建筑高度6m